5月3日,《经济日报》发表了“机床行业如何打通创新赌点”一文,深刻阐述了创新、人才以及机制问题,引发深省。本文就借这个问题,来跟大家探讨一下数控车床今后的发展方向。
疫情后期,经济回暖,在“双循环”的发展格局下,数控机床行业开始迎来了新变化。
5月17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4月份中国经济数据。从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到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8%;两年平均增长6.8%,比三月份加快0.6个百分点。
从门类来看,制造业同比增长10.3%,两年平均增长7.6%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和供应业同比增长10.3%;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.2%。
从产品质量来看,新能源汽车、工业机器人、集成电路、微型计算机设备同比增长175.9%、43.0%、29.4%、13.5%,;两年平均增速均超过19%。
1-3月份,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可达18254亿元,同比增长1.37倍;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6.64%,比2020年1-3月份提高2.76个百分点。
从行业数据来看,数控机床行业整体形势相对较好,行业盈利能力有望持续改善,新一轮更新周期或已来临。
但从总体趋势来看,我国数控车床发展仍有诸多问题,比如:产能过剩,行业需求不足,机床进出口难等。与此同时,我国还面临着产品升级、技术升级等多重压力。整体形势依然严峻。
作为世界第一大机床生产国,我国一直处于“大而不强”的局面:低端市场处于完全竞争局面,中高端机床则是寡头垄断,而高端机床则是依赖进口。目前,我国机床行业仅有10%为高档机床,主要由外资企业占据;30%为中档机床;60%为低档机床。
由于低端市场门槛低,投资少等特点,导致大量民营企业进入这一领域。竞争加剧的结果就是同质化,产能过剩,无法形成规模效应,导致总体盈利能力偏低。截止到2020年7月,全国金属切削机床行业销售利润仅为3.95%。以华中机床、沈阳机床为代表的国有企业,也经历了重组转型和利润低迷的煎熬。
与低端市场不同,中高端市场整体竞争格局较为集中,处于垄断。尤其是在高端市场,受研发周期长,技术、资金等壁垒限制,整体效果并不明显。2018年,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不到10%,且高端市场基本被外资企业占领,其余部分则依赖日德、英美进口。
那么,这种“大而不强、高端失守”的局面,该如何改变,中国机床如何才能“破浪而上”?
1、下游制造业的复苏和转型升级,可能为机床行业带来回暖
按照用户进行划分,下游制造业包含汽车、航空航天、消费电子、船舶、工程机械等。据海天精工内部人士反映,目前机床行业下游行业中航空航天业需求最大,占比约为20-25%,有大量新增需求;汽车行业需求占比10%左右,从8月开始汽车行业需求很旺,尤其是新能源汽车。
此外,在“双循环”和“中国制造2025”的背景下,下游制造业不断升级发展,对机床加工精度和精度稳定性等要求越来越高,中高端产品的需求日益凸显,更新升级需求大,未来中高端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增加。
2、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程度将逐渐加深,行业集中度有所提升
机床产业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携手并行制造业“集群化”发展道路,以温岭东部新区机床装备产业园区为例,截至2020年12月10日,已有20余家机床工具生产企业和产业链配套企业入驻,形成较完备的产业链。在温峤工量刃具工业园区,已集聚改造105家工具制造类“低小散”企业,年产值从4000万元提高至1.67亿元。
3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业队伍,实现产业链现代化,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
毋庸讳言,职业教育“低人一等”的偏见、技能工作有“天花板”的担忧,仍存在于不少人的认识中。然而,随着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出台,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上提质培优、增值赋能的快车道,实现历史性跨越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培育与发展,技能成才、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。
从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求来看,我国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。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%,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%。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制造业,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,是直接关系推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、产业链现代化,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课题。
以上内容就是关于数控行业未来发展如何的详细介绍。简单来说,我国数控车床行业整体趋势处于良好状态,前景一片光明,期待我们能够早日研发出更好、更高端的设备。如果您还想了解关于二手设备的更多信息,不妨关注一下爱玖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