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消息,2021年8月上旬,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为2043.94万吨、生铁1832.61万吨、钢材1915.82万吨。
其中,粗钢日产204.39万吨,环比下降2.97%、同比下降4.40%;生铁日产183.26万吨,环比下降2.66%、同比下降5.09%;钢材日产191.58万吨,环比下降9.46%、同比下降4.16%。
据有关资料显示,2020年,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排名前10位的钢铁企业(CR10)仅为39.2%,远远低于日本、美国、韩国、俄罗斯、印度等其他主要钢铁生产国。
当前,我国钢铁工业主要面临着三大难题:
1、缺乏数据标准,难以统筹发展:钢铁工厂设备种类和应用场景多样,各种工业环境和设备具有不同的数据后台,而且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设备管理、市场运行、产品生产等数据格式的差异较大,导致钢铁企业之间的数据难以兼容,从而影响到产品的信息化程度。
2、产能过剩,供需不平衡:2013-2018年生产线项目的国有投资导致钢铁产能集中释放,导致行业内产能过剩;同时,钢铁行业缺乏标准的供需信息,导致钢铁行业缺乏标准的供需信息配置。
3、生产流程复杂,产能调整反应缓慢:钢铁产品生产包括炼铁、炼钢和轧钢三个环节,每个环节都涉及多个生产系统、工业控制系统和供应链层次,具有流程复杂、体系庞大等特点,存在资源浪费及产能受限的情况。
为了应对这三大难点,我国开始对症下药,发布出《关于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。提出“十四五”期间(到2025年)钢铁行业集中度CR5/CR10分别要达到40%/60%。在不锈钢、特殊钢、无缝钢管、铸管等细分领域培育1-2家世界级专业化引领型企业。
与此同时,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战略规划下,中国钢铁企业也充分利用自身资金和技术优势,布局海外市场,为一些基础设施落后、基础工业薄弱的国家提供“钢铁助力”。
例如:德龙通过参与渤海钢铁破产重整,一跃成为3000万吨量级的钢铁集团。敬业集团在海外收购了英国钢铁,国内通过并购在内蒙古、广东和云南也有产能布局,合计产能已跨越2000万吨;普阳钢铁集团计划建设年产60万吨镍铁生产线,南京钢铁集团计划建设年产260万吨的钢厂。
在马来西亚,新武安钢铁建设产能1000万吨大型现代化钢铁企业,建龙集团收购并升级改造“东钢”项目,盛隆冶金投资14亿美元成立年产350万吨的联合钢铁基地。
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下,钢铁企业在盈利之外,还要面临新的减排任务,钢铁企业需要进行自我变革,减碳、去产能,才能持续发挥力量,布局海外,走向世界。